English

托起蘑菇云的“小人物”

2000-05-25 来源:文摘报  我有话说
这里报道的只是几个来自河南原商丘步校的老兵的故事,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业绩,只是曾在罗布泊工作过的20多万人中的几份子。但是,正是这些普通人,与著名科学家精诚团结,托起了中国的蘑菇云,使“两弹一星精神”气贯长虹。

1958年8月,20多岁的楚玉奇就随第一批进点的勘察大队来到戈壁,投入了筹建核试验基地的工作。当时,他是商丘步校的木工,家中有妻子和年幼的孩子。他毅然搁下家小,严守着“上不告父母,下不告妻子”的规定,踏上西去的列车。

茫茫戈壁,冬冷夏热,干旱缺水,风沙不断。楚玉奇与同志们一起住帐篷,喝咸水,吃干菜。他对工作十分负责,无论是领导交办的还是群众委托的,凡是能做到的都尽力去做,认真做好。许多老同志依然记得:在那创业的日子里,部队居住条件差,是他从柴禾堆里挑出圆木,帮助大家盖起简易房;勘察人员乘车带马灯和暖瓶容易颠碎,是他精心设计,做出固定的木箱安放;运水的木桶由于风吹日晒经常干裂,是他一次又一次地修补好,保证了运水的需要……基地成立后他更成了大忙人,跑材料搞营建修营具,建筑观测核爆炸的工号,哪里需要哪里就有他的身影。同志们部说:“别看老楚干的工作不起眼,但哪一样也少不了,基地建设离不开他。”

老楚在基地呆了37年,当初一起来的同志有的调回了内地,有的走上了领导岗位,而老楚却依然在戈壁滩上当一名普通的木工,住在简陋的平房里。

“您是不是感到后悔?”当老楚1995年退休还乡前夕,面对新疆马兰电视台记者这样的提问时,他坦然回答:“不后悔——我一辈子不后悔!”

汽车驾驶员张安福驱车扑进烟尘里

现任商丘市商贸局纪检组组长张安福是1969年12月入伍来到罗布泊中国核试验基地的,到1992年10月转业,与蘑菇云整整打了24年交道。

1971年11月,张安福当时任汽车36团22营8连1班班长,驾驶03号车。那天,蘑菇云升腾而起后不久,他便驾车扑进烟尘,配合空军二大队完成回收雷达的任务。

试验场内,遍地坑坑洼洼,到处烟熏火燎。尽管经过3个月的防护训练,但张安福依然感觉头晕恶心。他手握方向盘,眨了眨眼睛,眼前还是金星晃动,根本看不情道路。

领导再三交侍,汽车如果万一在试验区抛锚,可以点燃彩色烟幕弹引坦克来拖。但是,面对党交给的神圣使命,自己能这么熊包吗?

“必须按时圆满完成任务!”张安福暗暗下定了决心。为了按时返回基地,圆满完成雷达回收任务,在这放射性污染极其严重的原子弹爆炸的地方,他毅然摘下了防毒面具……

1958年8月,原商丘步校宣传干事陈书元调往大西北时,领导只说是搞勘察。直到有一天,他才得知自己与战友们肩负着怎样一项神圣的使命。站在大漠,陈书元在心里默默发誓,能有幸参加这样神圣光荣的任务,一辈子在荒原,认了。

30多年来,陈书元背着一部相机,跑遍了罗布泊大漠。他的镜头对准过共和国的总理、元帅,但聚焦最多的还是奋斗开拓的普通士兵们。当他身披热浪,足履黄沙,将镜头对准那一张张被烈日晒卷了皮的褐色脸膛、那只只打起血泡的脚板时,他知道这些普普通通的人是擎起我国核盾牌的无名英雄,而自己正在忠实地记录着历史。

1964年10月16日,陈书元终于盼来了神圣的一天。

一清早,陈书元就穿上防护服,背起相机来到参观场的最前方,小心翼翼地把镜头擦了又擦。激动的时刻终于到了,陈书元用整个身心,用满腔沸腾的热血,把历史的长焦距对准了这一伟大的瞬间。

从那以后,每次空爆试验,陈书元都去拍摄那些辉煌的画面,数十张神采各异的蘑菇云系列,成为他永远珍藏的艺术品。

如今,陈书元作为退休干部来到了河南省南阳干休所。那l万多张记录核试验基地发展史的珍贵照片,一直保存在他那一米厚的相册里。1997年,香港一家出版社托人找到他,说愿意出50万元买这些照片,给他出本画册,陈书元婉言谢绝了。因为他知道,这些价值连城的历史珍品,不属于他个人,而是属于祖国。

(《中华新闻报》2000年第494期 张尚德 文)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